我·CS·生活方式

Annie Adler 作品

  本学期是我正式作为 CS 专业学生上课的第一个学期,更是我在普渡两年多以来课表上只有专业课的第一个学期。之前的每个学期我的课表都是文理搭配的,而这学期我的课表上只剩下了专业课,CS 尤多。

  经过大半个学期的沉浸式 CS 学习下来,我到现在就是一种感觉——烦不胜烦,其至比起去年疫情期间那种“与电脑喜结连理”般的自我解嘲还要暴躁许多。不知不觉间,我发现自己的生活已然被 CS 占满:上课讲授如何写好程序,下课实践怎样写好一个程序。更要命的是,由于我的 CS 课有好几门,门门事关写程序,所谓不同的课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讲如何写好程序罢了。如此生活简直是早上睁眼是 CS,晚上睡觉是 CS,甚至梦里很可能还有 CS。

  就这样浸泡在 CS 中,我难免感到厌倦与烦躁。比如最近这几天我写程序的时候压根不想好好调试它,于是我让程序出错的时候就 print cao。然后看着屏幕上一行行的“cao”,我就笑得乐不可支,莫名有一种非常爽的感觉。

  也许仅凭那几节课和作业并不足以给我带来沉浸式 CS 体验,真正关键的是我的朋友圈。用一句话概括我大学的社交,那便是“原来发现自己的好朋友都学 CS 的,现在学 CS 的都变成了我的好朋友。”依稀记得我刚来普渡时通过各种方式认识了许多人,然后我就渐渐发现我通过各种渠道认识的好朋友都是学 CS 的——生物课友是学 CS 的,社会课友是学 CS 的,一起玩音乐的朋友还是学 CS 的⋯⋯就连日常生活中吃饭认识的朋友、公寓的邻居也全都是学 CS 的。同窗见同窗,那自然就是三句不离 CS 老本行。如果说 CS 有形,那么一定就是化在所有学 CS 的人身上。而当我开始厌烦 CS 的时候,结果就可想而知。

  然而在无数次发觉我的朋友聚会其实都是 CS 课友聚会之后,我内心只能是笑着说:这圈子看来我是逃不掉咯!

  幸好,我的好姐妹大都不是 CS 专业的,这给我留下了一个透气的小窗口。今天我抓紧机会向闺蜜抱怨自己的 CS 浸泡生活。她附和道,“对,那些学 CS 的人,他们真的是来了就学 CS 的。”是啊,我好像真的不属于闺蜜口中“那些学 CS 的人”之列——我原先既没有打算学 CS,现在进了 CS 系也不想只学 CS。

  依我看,我自己与“那些学 CS 的人”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就是我选择了 CS,但是并没有(而且很可能以后也不会)选择一般观念中与 CS 匹配的生活方式。在大多数人看来,选择 CS 专业意味着乐于钻研技术、能接受代码环抱的生活,以及当程序员的未来。

  可是我从萌生学 CS 念头的那一天起就不是这么想的,而且现在我更是发现我以后大概率也不会这么想。

  事实上我选 CS 的时候根本就没想那么多。于我而言,CS 我目前能想到创造、改变世界的最简便、最快速的方式,而我想做点东西、make something different,再加上“近 CS 者学 CS”的缘故,所以我就选了。乔布斯说,“计算机是头脑的自行车。”我很是认同。不过,问题在于计算机也只是自行车。比起在 CS 中研究如何更好地使用“头脑的自行车”达到目的地,我认为选择什么目的地、什么时机使用这辆“自行车”等等问题甚至更为重要。也就是说,CS 终究只能解决“手段”的问题,但不能解答“目的”的迷茫。从更高的角度来看,CS 作为一个专业只能代表在 CS 方面的积累,其本身与生活方式并不挂钩。只有人本身才能决定如何使用专业积累去塑造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达成自己追求的目标。

  大概是因为自己横跨院系的社交圈,我有时候甚至不禁质疑教育体系中传统院系的划分是否在有意无意、有形无形间阻碍了人的完全发展,加深了人们对于专业与生活方式之间配套的固有印象,以及不同专业人士之间的隔阂。想起来我自己也有幸听到过一些很有趣的、关于 CS 人的刻板印象:“CS 的人都不洗头,头很亮”、“脑瘫理工男”、“没有一点生活情趣”。此外,当社会学老师在社会专业课上提到一点点实验设计底下同学就一脸茫然的时候,我更是深刻地体会到了文理不通的碰壁感。作为一个社会学辅修学生、精神文院人,我无数次地想过,既然人文可以告诉人们如何寻找目的和意义,理工能教会人们如何实现意义、达成目的,那为什么这些东西要分开作为所谓的“专业”呢,难道不应该都学吗?

  所以,我意识到了自己现在对 CS 的最大的烦躁就来源于一点——我发现它不能解决我目的地不定的困惑。说白了就是,我学了如何用 CS 解决问题,却不知道自己应该用 CS 去解决什么问题。而且我发现自己也许不能从所谓的与 CS 匹配的生活方式中获得乐趣。因为我发现自己并不乐意只是当一个“问题解决者”,更愿意做一个从问题提出到解决都能一手操办的人,姑且可以称之为“目标实现者”。

  我现在的局面让我想起来之前跟朋友聊天时半开玩笑的话。我说我不玩游戏也不看动漫。朋友说:“啊,那你这⋯⋯难以融入吧。游戏和动漫都分别占据了 CS 圈子的半壁江山呢。”我回应道,“虽然我两样都不碰,但我就是混进 CS 圈了哈哈哈!”是的,我身上有太多个性特点不符合 CS 人的一贯形象和生活方式。然而此刻我想反问:为什么 CS 人就非得是某些形象、选择某样生活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瓦解 CS 专业的内涵之后,我想要为这个专业赋予我自己的意义。我学 CS 其实是拿它当作思维体操,开发智力、拓展智能。借用前文“问题解决者”的语境,我想说,CS 以提升问题解决力的方式开发了我的智力与潜能,而这一点有助于我成为更好的“目标实现者”。而且我想突破现有院系专业成见的是,选择 CS 作为专业也不意味着只研究方式与手段,而放弃、减少对目的和意义的探究。对于这一点,我会以发展人文兴趣来补足。我想,在未来我会以保证课表文理搭配的方式帮助自己做好大脑切换,借用 preemptive scheduling 的思路做好多学科的“专业”学习。

  在文化、社会设置(social institution)的长久影响下,我一直以为专业意味着专一无二。这样的学习模式决定了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会过什么样的生活。但其实更应该是我们决定了专业的样态与发展,可专一无二,也可合纵连横。就比如我进了 CS 专业,就说明(自愿)学 CS 的人可以不喜欢钻研技术,不喜欢被代码环绕,以后也不一定当程序员,甚至可以不那么喜欢 CS。这还说明学 CS 的人可以喜欢人文知识,乐于探索目的、思考意义,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都一样精通。

  就比如我现在最想提出的问题就是如何缓解 CS 给我带来的烦躁感。CS 教我从以往经验中寻找答案。于是我得到的答案就是:如果烦了就 print c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