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脑海中莫名回想起电影《霸王别姬》中少年的小豆子和小癞子不甘忍受学戏辛苦,溜出戏班子上街,又被街边的人群吸引去看戏的桥段,还有那几句经典的台词:
“他们怎么成的角儿啊?”
“得挨多少打啊?”
“我什么时候才能成角儿啊?”
以前初看电影的时候还不懂,现在感觉自己也看到了那么一个心生向往的戏台子,一下子就懂了这样的灵魂三连问。
见了一些人、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越来越认清了一个残酷的事实:挨打和成角儿是相伴相生的。不去学戏便不用受师傅打骂,这样倒是不会痛苦,但是也不会成角儿。更可怕的是,痛苦和成就往往还成正比。
反观自己。我觉得自己其实不怎么能耐受痛苦。很多时候是痛苦来临,生活又得继续,所以必须逼迫自己面对。但更多时候,痛苦并非必选,而是我一面选择了走一条充满艰难困苦的路,却又一面抱怨、逃避着路上的种种辛苦。
我曾自嘲,“只要不做难事,别说是摸鱼,就是摸电门也行。”于是就把这个主题给摸出来了。这便是一种逃避心理的典型。拖延、熬夜、瞎聊天也都是。本质上来说这或许是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低的缘故。再深究一步便是对自己现状不够接纳。因为体验过能带来极大享受的巅峰状态,于是就对自己状态期望高了,希望自己一直处于那种可以快乐无穷的高峰状态。然而这种状态背后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去克服(常常是固有的)弊病、困难再先,才有分外喜悦在后。
虽然我从不觉得自己很能吃苦,但我似乎总是在自己对于更大快乐的强烈渴望之下不断地“自讨苦吃”,显得像是我原生就吃苦耐劳似的。这么一想不禁自己都觉得好笑:我为了获得快乐而逼迫自己吃苦。不过这也到和我一贯的矛盾作风相符——我说我学数学是为了学哲学,因为我相信数学的尽头是哲学。
不是我很能吃苦,我只是渴望更大的喜悦罢了。
有非常多的时候我想不再吃苦,想放弃很多东西。但正像那小豆子和小癞子就算逃出戏班子,上街闲逛也依然会被戏所吸引,最终还是自己主动回到师傅门下。当我每次想放弃,却又口头心头全是“戏”,念头也全是关于“成角儿”的时候,我就知道自己逃不掉了。是啊,一个人只需放手便可避开所有的苦痛,但又怎样逃得出自己由内而外的热爱?